模糊逻辑视角下的AI群体公平性评估: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应用
摘要
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系统中的群体公平性问题,通过模糊逻辑的视角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估框架。文章指出,现有的公平性定义往往依赖于统计学方法,并可能因社会背景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而有所不同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方法,通过抽象谓词和逻辑连接词来定义群体公平性,并允许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调整。该框架通过选择适当的逻辑子类和谓词的真值来评估公平性定义,从而产生连续而非二元的真值。文章还展示了如何将这些选择转化为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的术语,并探讨了在不同情境下对现有算法公平性定义的重新解释。
原理
本文提出的方法通过在模糊逻辑(BL)中定义群体公平性,将公平性的定义从社会背景和不确定性中解耦。模糊逻辑允许使用在单位区间[0, 1]中的真值来表示谓词,这些真值不一定代表概率,但可以模拟任何类型的连续评估或信念系统。通过选择适当的逻辑子类(如Product或Lukasiewicz逻辑)和谓词的真值,可以评估公平性定义的真值。这些选择可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信念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,并遵循特定逻辑的规则来计算定义的真值。
流程
文章提出的模糊逻辑框架包括以下步骤:首先,在BL中使用抽象谓词定义公平性;其次,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反馈确定逻辑类型和谓词的真值;最后,将这些真值代入公平性定义中进行评估。例如,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确定“群体成员”和“歧视”等谓词的真值,然后选择适当的逻辑子类(如Lukasiewicz逻辑),并计算公平性的真值。
应用
该框架的应用范围广泛,可以用于评估和调整各种人工智能系统中的群体公平性定义。通过将利益相关者的信念整合到正式的公平性定义中,该方法有助于创建更加社会负责的人工智能系统。此外,该框架还可以用于批判性地审查现有的公平性评估策略,并在新的情境下提出适应性的变化。
